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杜牧

關燈
杜牧

【在杜牧回長安的這一年,也就是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的兩位好友因為政事上的原因分別被貶,他自己也被任東都分司,也就是要到洛陽去上班,這在他們看來那就是仕途受挫的一個表現,其中有沒有牛李黨爭的影響咱們並不清楚,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考究一下。】

對於唐朝人來說確實是如此。

洛陽與長安那還是不能比的。

畢竟全天下最重要的人都在長安,他們去到洛陽,即便官職看著不低,那又如何呢?

終究算半個閑職罷了。

有這樣想法的人確實是大多數,不過也有更加清醒的,這些人通常對於官職沒有那麽大的執念,他們到哪裏都可以做事,在長安縱然前途更好,在洛陽,甚至地方也不是不可。

【但是從後面杜牧的經歷來說,我覺得或許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的調遷對於杜牧來說並不算是壞事,因為他這一走躲過了宮中發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甘露之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細數幕中女子提到過的政變,大大小小也不知道幾次了。

此次想必是不會有安史之亂那般兇險,否則幕中女子不會此時才提及。

但是這依舊讓李世民感到惱火,一次事變定是會有極大影響的,再聯想那時晚唐,只能嘆息。

【自從唐玄宗時期,高力士權勢滔天,後來經歷安史之亂,宦官在唐朝的地位開始上升,到了唐文宗時期這樣的現象更是嚴重,但是不管是哪個皇帝都無法忍受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遭受挑戰,唐文宗也是一樣,所以他開始反抗,想要殺死當時的宦官頭領仇士良。】

李世民挑眉,如此倒還是有膽子的。

思及此,他面色凝重起來,他在想什麽?

他竟然會欣慰自己的子孫反抗宦官,是誰給了宦官權力的?

如此沒用,他居然還欣慰。

【誒,這劇本怎麽有點熟悉呢?這不就是我們之前說的杜秋娘的那個故事嗎?這裏面或許有一些民間傳說的融合和張冠李戴也不一定,然而唐文宗就像是故事中的杜秋一樣同樣是沒能成功,他以觀賞甘露為由,將仇士良引入禁衛軍後院,反而被仇士良發現了他們的目的,雙方激烈鬥爭。】

【結果自然是慘烈的,在這場事變中,許多大臣被誅殺連家人也沒能幸免,牽連人數一千多人。】

李世民也沒有心情再去責怪了,只是心中有些難受。

他並沒有在巨幕之中看到貞觀盛世是如何的,但是他卻看到了開元盛世,據幕中女子所言,貞觀、永徽比之開元是不差的。

如此一個盛世,最後卻落敗成那個樣子,該去責怪誰,該責怪所有的人,他自己也得反思。

他多麽想留下幕中女子為他大唐服務,讓幕中女子為他講盡大唐歷史,讓一切的悲劇不再發生。

只可惜一切都只能是妄想。

他只能努力讓災難降到最小。

【不得不說,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許多嚴刑厲法其實還是一直延續下去了的,這個連坐制度,從商鞅變法時的連坐到後來的誅九族,這是我們現在很難理解的一種規矩,人心都是覆雜的,別人想什麽我們尚且不能知道,怎麽可能控制別人的行為呢?還是冤有頭債有主合理一些。】

這話引起了許許多多人的共鳴,可是古往今來真正反對的人卻少。

明知有此嚴律,仍舊有那許多的明知故犯之輩。

若是不再有這規矩了,那這天下還能好嗎?

幕中女子曾經說的有句話,放到此處倒是有點合理的。

存在即合理。

只是他們也都好奇,這後世沒有此嚴律,是如何讓人守法的。

【甘露之變未能成功,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從此之後,宦官掌握權柄,唐朝變成了宦官的唐朝,成為了繼東漢之後的第二個宦官時代,一直到唐朝滅亡前夕才真正結束。】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天下大勢,真是難以預料的。

大唐的興衰同樣讓劉徹滋味莫名。

他們能做的實在太多,可是他們又不能做得太多。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做法,因循守舊不行,大刀闊斧也很艱難。

他看了看自己記錄下來的那些東西。

似乎,那些東西參考可,但還真不一定就適合。

【這麽一場大亂,杜牧安全躲過,他們在東都還不知道長安發現的這事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事情正在長安各處上演,杜牧還去參加了當時的一場豪華宴席,留下《兵部尚書席上作》一詩。】

許多青樓中的女子在幕中女子為女子說話時著實感動得不輕。

她們活了一世,流落風塵,有多少人能為她們說話?

雖說幕中女子沒單為她們,但談及她們時並無厭棄之色就已經讓她們昂首挺胸了。

可是如今卻被杜牧一首《泊秦淮》給打了回去。

是啊,她們有多少人關註過這天下興亡呢?

可是……可是她們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又如何關註天下興亡?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從這句子上來看,他們當時應該是還不知道甘露之變,又或者說甘露之變還沒有發生,今日,這華堂之上擺了這麽盛大的宴席,是誰把我這個監察禦史都給喊了來呢?】

【但其實這裏面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當時的主人李願罷兵部尚書而閑居,所以大擺宴席,常常以此為樂,但是卻沒有請杜牧,為什麽呢?因為當時的杜牧是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幹嘛的,可以說是專門告狀的吧。】

這可不是?

想來這李願的宴席純粹享樂罷了,又不為著何事。

若是到時被參上一本,那不是得不償失?

是他們也不會請,可聽意思這杜牧最後還是去了,不會告狀了吧?

【然後杜牧就讓人去傳話,表示自己願意參加聚會,挺自來熟還,到了那兒之後呢,杜牧不改風流,喝了幾杯酒之後就開始發酒瘋,“聽說這兒有個叫紫雲的,是誰啊?”看到人之後竟然問李願討要那個歌女,誒,這個場景似乎也有點熟悉,當年杜牧在揚州可不敢這麽做,眼瞅著張好好那麽美,一見鐘情也沒敢開口。】

【這裏杜牧也知道自己說這話太狂傲了,於是他寫道:“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我突發狂語驚呆了在場的人,就連分列兩邊的美女們也都回頭看我。】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再提往事,著實讓杜牧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好似也沒有如此誇張吧。

不過自己年輕時候也確實是荒唐了些。

【杜牧寫的這些,感覺他真的就像一個浪蕩子,那個時候的大家閨秀恐怕不怎麽喜歡他這樣的公子,但也難怪他在風月場所受姑娘們的喜歡了。】

【不過這些故事是出自孟棨《本事詩》,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且當是真的吧。】

【這首詩前面的問句應該是個自嘲之句,就是自嘲是自己主動要到這宴席上來的,後面的兩句就顯得他比較浪蕩了,但是整體還是很輕松的,從這裏看,他在東都的日子,應該過得還不算難過,而東都的眾人那時也都還沈浸在閑適的生活中。】

許多人都有些緊張起來。

長安發生了那樣的事情,他們這些還在東都吃喝玩樂的人之後怕也是不會好過吧。

雖說他們沒有關心國事,可是他們畢竟也沒做什麽傷天害理的事啊。

而且許多人對文人本能地就更有包容心。

【洛陽雖然叫東都,但是地位自然還是不比長安的,所以對於真正想要有一番建樹的官員們被派到此處任職那多半都會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壯志難酬,因此許多人都有點得過且過的意思。】

【就在這個時候,甘露之變發生了,那段時間朝臣人人自危,即便身在東都,這些人的身體沒有受什麽影響,心態卻也應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此杜牧可能也就放棄了自己的仕途,開始寄情山水。】

東晉。

又是一個。

陶淵明看著這些文人,一個個地算是布自己的後塵了。

但或許他們都沒有學誰,這是一種本能。

在與人交往時受傷,自然是會想要回歸到舒適安全的地方。

山水風景美,且久久不移,還有什麽能讓山水更讓人有閑適之感的呢?

【公元838年,開成二年,杜牧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去了宣州,這個時候的杜牧應該不想在朝廷幹了,就想找個活兒養老了,但是這是推測,我們來看看他是不是就這樣一直沈溺山水了,《山行》大概就是他這個時候的作品。】

幕中女子都這般強調了,那顯然就不是了。

要不然她為何要強調呢?

山水之景雖好,可學而優則仕啊!

功業未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哪裏好?

【我們從《山行》中應該也是能夠體會到一點他的心態的變化的,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或者說是我根據杜牧經歷而進行的一個猜測。】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從遠處蔓延至山間,往上看去,在白雲飄過的地方,隱約可見人家。這兩句描述的風景是很有山野趣味的,但他不似陶淵明那般身在桃源,也不似王維那般超脫萬物,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賞景者,看到這美麗的景色想要記錄下來。】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不管是寫景詩、詠史詩,亦或是其他的什麽詩句,每個人寫出來應該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但是要想細究其中的不同,那是很困難的。

好在這三個人的詩倒是比較好分辨的,尤其是前二者。

【就在這時,他眼前一亮,看到了山間的那抹紅,“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對於秋景,我們很早提到過悲秋一詞,古往今來文人寫秋多是悲情,“秋風蕭瑟天氣涼”、“萬裏悲秋常作客”這些都是我們提到過的詩句,但是少有像杜牧這般對秋天展現出歡喜的詩。】

這也確實。

眾人恍然,其實杜牧也很有特色。

他的詠史詩與旁的人不同,他的寫景詩亦或是其他的詩也依舊與旁人的不同。

而這種不同似乎並非刻意,而是源自於他的思想,這種思想又能追述到何處呢?他的經歷?

不知不覺地就又想得遠了。

【這首詩完完全全就是一首寫景的詩,不過我們常說借景抒情,移情於景,此中也是能體現杜牧情緒的,至少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輕松,感受到了他的豪爽向上的精神,而這在他之前的詩句中也很少能夠看到,其中難說沒有甘露之變的影響。】

東晉。

陶淵明也看出來了。

杜牧似乎有一種看開了的感覺。

先時的詩還困在與人交往的困境中,而這時已經脫離出來與景對話了。

陶淵明也不知道這真是自己的想法還是受到了幕中女子的影響。

總之看起來是比之前的詩更加舒適的,哪怕只是一首簡單的寫景詩。

【不過杜牧並沒有在宣州待多久,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39年,開成四年,他就被任左補闕、史館修撰,所以又要回長安去,同年,牛僧儒任襄州刺史,杜牧雖然並沒有在牛僧儒的手底下待多久,但是兩人的關系應該處得是挺好的,這麽一來,他被認為是牛黨我覺得也不冤枉,杜牧當時還寫了一首《送牛相公出鎮襄州》給對方。】

【雖然我們一直說杜牧是無意站隊的,但是他的從兄杜悰是牛黨,他肯定會被人劃分,再加上他自己這些暧昧不明的行為,他除非是直接跟李德裕解釋,甚至是明確地站過去,或許還有機會。】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對於這種非黑即白的劃分黨派的方式杜牧是極其不認同的。

就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也是不會站隊的,也不會承認自己站隊了。

不過……

或許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再表現得更加清楚一些。

此次巨幕出現,他都不知多少次想了再給一次機會的事情了。

誰會再給他一次機會呢?

沒有人可以。

【可是杜牧沒有,在回到長安後,短短兩年的時間,杜牧升任膳部員外郎,後又調任比部員外郎,在公元842年,會昌二年,他被外放黃州刺史。】

【很熟悉吧,沒錯,就是蘇軾曾經吃魚吃筍子的黃州,這次外放史書上並沒有提到原因,但是杜牧後來在祭相公文中很明顯地表示自己就是遭受李德裕的排擠,所以才去了黃州。】

許多喜歡蘇軾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看得更認真了些。

蘇軾這個人無疑是有魅力的。

而對於很多不曾了解蘇軾的人來說,他的魅力除了他一開始那驚人的科舉成績便是這黃州之行了。

身居泥沼卻也能開出花來,這是蘇軾,能讓人敬佩的蘇軾。

即便蘇軾並不是這些人中最為出色的,但大抵是許多人最想成為的那種人。

此時說到的杜牧去了黃州,這在之前也提到過。

許多人很想知道,這二人之間是不是能有什麽淵源。

【被外放黃州對杜牧來說就是一件壞事嗎?也不盡然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